我的文章更多文章>>

为了孩子,该不该离婚?

作者:幽幽 联系作者
2013-11-28 09:06
由于2011年底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,家庭暴力在国人的概念中,基本完成了从"家务事"到"社会事"的转变。每年的11月25日是"国际反家庭暴力日",本周末,第一届中国白丝带志愿者年会在北京举行。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,源于2010年11月成立的"白丝带反对性别暴力男性公益热线"(热线号码:4000 110 391,热线邮箱:ISGSBJFU@163.com),该热线的志愿者主要为男性,免费为具有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的人提供改变行为的辅导,并为受暴力伤害者提供咨询服务。 据网络负责人、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博士介绍,截止2013年10月底,白丝带热线在过去一年中总计接听电话400多次,完成有效的热线咨询100多个案,其中既包括在家庭中施暴的男性,也包括受暴的女性,及少数施暴的女性。而与受传统"男子汉"形象影响而产生的男性暴力相比,女性暴力的情况更为复杂,更为微妙。   【案例一】   妻子施暴,丈夫求助于热线   "她对我的肢体暴力,比如拿指甲挠我,把我皮肤抓破。她拿棍子、水果刀对我挥动,轮起凳子要砸我,这类情况都有过。   她对我的精神暴力,如会威胁离婚,威胁对孩子不好,如‘杀了你’、‘把孩子也杀了’、‘抱孩子跳楼’,等等。但我知道她不会,她只是一种威胁。 "   这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丈夫,他在来电时表示妻子对自己进行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,与此同时,他也怀疑自己对妻子进行了精神暴力。   他告诉接听热线的志愿者,与妻子的每次争吵,都是因为家庭琐事引起的,没有任何原则问题,"她属于点火就着的性格,也不冷静,有时就愿意说极端的话";而他自己,"不是那种暴怒的人,不会激动时不讲理,她和我激动的时候,我也尽量不说刺激她的话。但我也有情绪,也难免说出的某种话,在她听起来是刺激她的,但我从来不会故意刺激她。我觉得我的话,和她的极端的话还是不属于一个性质的"。   来电者认为自己的妻子并不看重经济,"我感觉她对于谁花钱无所谓,她其实是希望我对她温柔、呵护、娇、宠。她总希望达到这种状态,如果这个满足不了,她就心情不好,找茬,吵架。比如有什么事,她总需要别人帮她解决,心理上给她安慰,她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。 "   "刻意不给她"引发的问题   来电者形容妻子"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"时,志愿者进一步问:"您觉得给妻子的关爱够吗? "来电者说:"我觉得以她的标准不够,但以普通人的标准也差不多。我觉得人应该自己安慰自己,能够承受,不应该总让别人惯着。所以有时我会刻意不给她。 "   "刻意不给她"的描述,引起了志愿者的警觉,因为在许多时候,伴侣之间刻意不给对方情感满足,也算是一种精神暴力。所以志愿者与来电者讨论:刻意不给妻子安慰是什么意思?来电者回答:"比如遇到什么事,不开心了,我就说:你自己提高承受能力,这也不是什么大事。我想让她多成长一些。另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,我也不太喜欢花言巧语、安慰鼓励这些事。我自己就是不需要别人安慰的人。每次她都说我不够爱她,对她关心少。 "   志愿者同来电者讨论:"您是否想过,您不和她交流,在她需要安慰的时候不安慰她,她都会感觉是非常大的伤害。当她渴望表达一种心情,渴望交流,你却拒绝时,她可能会视之为漠视。她在外面有创伤挫折,回到家想和您说,并不一定是真的受不了,而是想和家人分担内心的感受? "   志愿者进一步引导:"当她需要关怀时,您刻意不给她,她因此觉得情感受伤,这种‘刻意不给她’,是不是也和精神暴力的后果一样呢?因为精神受伤的感觉,其实只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在体验。 "来电者对志愿者的话,最后表示认同。   拒绝关爱,也是一种精神暴力   男性拒绝交流,这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。方刚分析说:"在支配性男性气质建构下,男人沉默寡言,任何事都自己在内心消化,并认为这才是男子汉的象征。他们中一些人也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伴侣,如果女性伴侣渴望交流,一些男人视之为絮叨,更不会理解伴侣的一些絮叨,一些渴望安慰的要求,是情感的需要。 "   在这一妻子施暴的个案中,丈夫后来认识到,"我们的关系,无论打也好,和也好,都是由我决定的。我可以决定不打,或几句话就打起来。让她满意,我也可以。所以我也是有责任的。和她的情感交流少,关心她还是少"。   总体而言,志愿者认为这位来电者是一个有自我觉察能力、能够自我觉悟和成长的男人,所以建议他多承担家庭的经济责任,多关心妻子,尝试交流与亲密。此外,志愿者也建议这位丈夫,同妻子坦然讨论家庭暴力的问题,帮助妻子也觉悟到,任何时候不应该以暴力作为解决双方矛盾的手段,更不应该幻想暴力可以换来更多的关怀与爱,相反,暴力一定会导致关怀和爱更加远去。帮助妻子认识到,她现在所实施的肢体暴力与精神暴力的性质,特别是那些威胁性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暴力,而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。   【案例2】   为了孩子,该不该离婚?   "刚结婚前半年还比较好,记不起怎么开始第一次家暴。一开始,砸家里的小东西,后来就打我,刚生孩子后打架,他还曾经半个月离家。现在是什么都砸。   他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,近几年的时间没打我,但是,还是砸东西。只要一吵架,他就拿起凳子乱砸。手边的东西,只要是能碰到的,他都会砸。砸桌子、电视,家里的所有东西,都会砸。 "   这是一对已有17年婚龄的中年夫妻。妻子告诉热线志愿者,在生孩子之前,虽然也有过暴力,但并不是很明显。有了孩子之后,扶养孩子事情多,矛盾比较大,这时家庭暴力增多。每次吵架,丈夫都说是因为妻子"喊"他,他总说:"你不要刺激我,你刺激我,我照砸不误。 "   这位妻子坦诚,她从小失去爸爸,所以想让孩子有爸爸,这是她一直忍受下来的原因。平时丈夫比较关心孩子,也会辅导作业,但开始打的时候,就完全不管孩子是否在旁边了。 "我和他说,孩子已经大了,当着孩子的面不要砸东西。但他不听。他昨天还砸了东西,还威胁我说:以后再吵架,照砸不误。孩子小的时候,会给爸爸下跪,说:爸爸,不要打了。   现在有时候,爸爸再砸东西,孩子会出来说:爸爸你怎么了?我就让孩子回到自己房间去,说和你没关系。孩子有时会劝我:不要惹爸爸生气。 "   现在她的忍耐到了极限,而丈夫的态度是坚持不离婚。平时夫妻两人很少交流,丈夫在家很少说话,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呆着。   家庭暴力本质上是"权力关系"   首先,这位妻子认为,生了孩子后,"扶养孩子事情多"成为矛盾和暴力增多的原因,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。因为家庭暴力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,即施暴者试图控制受暴者。可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下,为施暴者开脱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人心。施暴者也通常会将责任推给受暴者,像该案例中的丈夫声称妻子"喊"、"刺激"了他,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控制欲才是施暴的真正原因。   在家庭暴力开始之初,如果认真对待,不轻易放过,有可能极大地阻止暴力的持续。原谅、宽容,使施暴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,将形成一种伴侣间暴力关系的模式,施暴者习惯于这种模式,改变更加困难。肯定地说,忍让不可能使施暴者减少施暴行为,只会进一步纵容暴力。   其次,妻子认为"以前认为这是一个家庭矛盾",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看法:家庭暴力是家务事,公权力不宜介入。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,家庭暴力不是"家庭内部矛盾",它是对基本人权的侵犯,公权力应该介入干涉。   家庭暴力包括肢体暴力、精神暴力、性暴力、经济控制等形式。该案例中,包括和肢体暴力和精神暴力。砸东西,貌似没有直接伤害受暴者的身体,却伤害了受暴者的精神。   暴力环境肯定会伤害孩子   这位妻子反复强调,"只有一个信念,就是不想伤害孩子"。但志愿者明确地告诉她:你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,已经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了。作为家庭暴力的目击者,青少年所受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。他们中许多人将传承暴力,成为未来亲密关系中的施暴者。对于目击暴力的青少年,遮挡暴力不是好的解决办法,应该和他们一起面对暴力,讨论暴力,以帮助他们真正了解暴力的性质,从而形成反对性别暴力的价值观,在他们这一代就阻断暴力。当孩子对母亲说出"不要惹爸爸生气"的时候,已经说明她内心对暴力的错误认识——认为爸爸的暴力是被妈妈"惹"出来的——形成了。所以,与其忙着收拾起被砸坏的东西,忙着让孩子回到房间里不要面对暴力,不如坐下来,和她分析暴力,一起成长。当然,许多受暴者自身对家庭暴力的性质认识不够,也没有这个能力,所以更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。   这位妻子现在坚持离婚,但丈夫威胁不肯给她孩子的抚养权。志愿者建议她注意收集丈夫发生家庭暴力的证据,如果离婚,可以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至于孩子的抚养权,鉴于十多岁的孩子已经有鉴别能力,法院也会考虑孩子的意见。此外,如果有条件,建议孩子跟母亲一起接受心理辅导。
分享到
相关文章
    请稍后

会员评论

发表评论

内容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温馨提示--此评论将以站内信形式发送至作者邮箱)
验证码:  看不清?换一张

我的推荐

暂无推荐

我报名的活动

暂时没有报名任何活动……